港股打新的规则

基本规则

IPO,Initial Public Offerings,即首次公开募股。是指私人公司到资本市场发行新股,进行公开募集资金的方式,这种一般被称为“一级市场”。当投资者获配新股后,就成为了公司的股东,并且可以在“二级市场”买卖。

一般公司会委托金融机构来处理上市的相关事宜,这些金融机构就是投资银行,一家投资银行想要成功运作一家公司上市,需要做的工作和协调的事项极其繁杂,没有经验不行,没有人脉不行,所以投行一般收费的标准也是较高的。

投行将拟上市公司的资料提交,待联交所和证监会统一审批后,即可在港交所上市。

港股上市时,通常分为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两部分。国际配售是给专业投资者的部分,主要是基石投资者(机构)。

一般来讲,国际配售会占到拟发行新股比例的90%。对,你没看错,就是90%的新股都会给到基石投资者,剩下的10%是通过公开发售,给到个人投资者(散户们)。

通常,通过国际配售给到基石投资者的股份,会有6个月的锁定期。

但是,如果个人投资者的申购热情极其高涨,为了照顾个人投资者,港股IPO还另设有回拨机制(这个之后再说),以保证散户们也有足够的参与机会。

另外为了稳定上市后新股的价格,避免出现剧烈波动,部分新股ipo时会设有绿鞋保护机制(这个也之后再说)。

发行价格:

港股的新股发行价格分为3种方式:

  • 在申购之前已经确定了发行价格,投资者申购时直接按照发行价申购,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见。
  • 在申购之前确定一个发行价格区间,例如毛戈平这次发行价格区间是26.3-29.8港元,最终会根据投资者的认购情况来确定发行价格。
  • 公司确定一个发行区间,但是同时会设有灵活定价机制,可以在发行价格的下限降价10%发行。

申购数量:

可以申购的数量会在招股说明书中列示,投资者可以在申购组合内进行选择,如果申购其他数量的话将不予受理。

可以申购的数量,最小单位是100股(1手),最大是352.94万股。申购时必须是图表中列出的整数数量,自己随意填写的数量不行。

基本上,在券商的app系统中,都会直接直接列示出你可以申购的数量,也无法自己填写数量。

申购方式:

券商的app支持2种申购方式:普通申购和银行融资申购。

普通申购是指,使用账户内的现金资产、股票资产或者基金资产,作为抵押融资申购,投资者也可以选择不融资,账面有多少资金申购多少新股。这种方式能加的杠杆比较低,一般最多是2.5倍杠杆。
在这方面,港股的新股申购有点像新三板的申购,需要全额冻结申购资金缴款。

银行融资申购,投资者可以选择使用银行或者券商提供的融资进行申购。现在基本都是不中签不收取银行的融资利息,如果中签后继续使用融资,一般按照6.8%的年利率收取利息。

银行融资申购杠杆可以加到几十倍,但杠杆是把双刃剑,港股新股上市破发的案例比比皆是,投资者在杠杆使用上应小心谨慎。

申购日期:

申购日期与申购数量一样,都会在招股说明书中列示,券商的app中也能看到,一般起始到结束时间为3-4天。

定价日:

申购结束以后,一般由上市公司与投行共同商量,确定最终的发行价格,时间一般是申购结束的当日或者下一个交易日。

公布中签日:

中签日一般在新股上市交易的前一日公布,投资者如果中签了,这天新股会到账。例如毛戈平是12月10日上市,那么9号会公布中签情况。

中签情况会在上市前一天的下午14:00之前公布,然后暗盘交易时间是16:15-18:30进行,通过暗盘交易投资者也可以卖出自己中签的新股,或者通过暗盘的成交情况来观察第二天正式交易日的股价预期。

如果港股当天是半日市,也就是只开盘半天。那暗盘交易时间改为14:15-16:30,也是2小时15分钟。

暗盘交易是券商在自己系统内部撮合投资者成交,不是在港交所撮合,所以会出现每个券商系统内,暗盘的成交价格不一样。

解禁期:

基石投资者的持股一般有6个月的禁售期,如果上市公司与基石投资者有另行约定,按照约定时间执行。

上市公司的大股东,如果公司是在港交所主板上市,禁售期是6个月。如果是在港交所的创业板上市,禁售期是2年(创业板的股票多以08开头)。

分配机制

上文提到,如果个人投资者申购的热情高涨,为了照顾个人投资者们,港股还有一个回拨机制。

这个回拨机制,就决定了港股新股的分配方式。甚至在有些情况下,分配方式会极大影响新股上市后的短期表现。

一般情况下,新股在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的比例是9:1,也就是说机构投资者拿90%的发行新股,个人投资者拿10%。

如果个人投资者超额申购较多,就要启动回拨机制,重新对这个9:1的比例进行分配,将更多的股份拿出来分给个人投资者。

例如,上市公司准备公开发行的金额是10亿,如果不进行回拨的情况下,国际配售拿9亿,公开发售的拿1亿。

公开发售这1亿就是面向个人投资者(散户)的部分,通常这部分还分为甲、乙组。甲组通常也被称为A组,乙组通常被称为B组。甲乙组的分界线是认购金额500万,500万以内的是甲组,超过500万的是乙组。

人们一般也将甲乙组中,不同大小的申购金额进行简称,例如乙组申购金额超500万但超的不多的,被称为乙头(乙组中靠头的那部分),乙组申购金额中比较大的,排序靠尾部的被称为乙尾。甲组中也是同理,称为甲头甲尾。

甲头就是甲组中申购金额较小的,甲尾就是申购金额接近500万的。乙头是超过500万金额,但超的不多的。乙尾是接近顶格申购的部分。

这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方便代表不同申购金额的个人投资者。

甲组和乙组,一般来说都是各占分配给散户股份的50%。由于甲组往往因为申购金额低、申购人数多,平均每人可中签的股份就少。

如果出现乙组认购不足,甲组超额认购的情况,那就将乙组认购不足的重新分配给甲组。同理反过来也是一样。

如果出现甲组和乙组合计起来的认购金额还是不足,那就将这部分回拨给国际配售的基石投资者。

如果出现公开配售和国际配售,均认购不足的情况,那公司此次的ipo就失败了,所有认购的金额原路退回。

回拨机制:

书接上文,一般情况下国际配售和公开发售的比例是9:1,但是如果个人投资者认购火热,认购金额远远超过了超过了一般情况下分配给个人投资者的这10%,那此时国际配售给基石投资者的部分就不能是90%了。

例如发行金额10亿,一般情况,国际配售给基石投资者9亿,公开发售给个人投资者1亿。但是如果个人投资者们通过各种认购方式,认购的金额达到了100亿,那此时就不能只给个人投资者1亿了,这个比例要重新分配。

这就是回拨!

回拨的比例,需要根据公开发售的认购倍数来确定(上面这个例子的认购倍数就是100倍,100亿:1亿)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每家公司的回拨比例可能会有所差异,应该以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为准。

港交所的回拨机制:

当公开发售的认购倍数达到不同的倍数后,需要启动回拨机制,股份重新分配后,也就改变了新股上市以后持股的集中度及持股人群。

毕竟如果股份大部分都在国际配售的基石投资者手里话,他们和大股东一样,上市后股份都处于锁定期,可交易的股份是较少的。

所以说,不同的认购倍数决定了,新股上市后可交易的股份数量和持股人群,这也就会影响新股上市以后的短期表现。

回拨机制中的:套路回拨与主动回拨

套路回拨:

在满足一定条件下,应该将一部分股份从国际配售中拿出来,重新分配给散户们。但是投行只将一小部分回拨给散户们,比应该拨回的比例少一些,这种情况说明国际配售的机构投资者们不愿意把货分给散户,这对新股上市后的表现是利好。

套路回拨中满足一定的条件是指:

  • 国际配售认购不足额
  • 在发行价格区间的下限定价,基本都是价格区间的最低价

套路回拨可以理解成,机构们整体有分歧,不是所有的机构都看好公司,所以国际配售的认购不足额。但是散户们非常看好,超额认购了很多倍。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回拨,但是机构中看好的那部分,又不愿意将自己的货分给散户们。此时就会套路回拨,从机构们那里拿出来一小部分分给散户们,拿回来的这部分又不到应该回拨的比例。

主动回拨:

也叫恶意回拨,是把原本不会回拨给散户们的股份,强行回拨给散户,说明机构拿货意愿不强,上市后还会增加抛售压力,对新股上市的表现是利空。

之所以叫恶意回拨,是散户们认购的倍数达不到应该回拨的比例。但只要公司的定价是价格区间的下限,此时就可以不管国际配售是否足额或超额认购了,都可以将分配给散户们的比例由10%最多提高到20%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不论是套路回拨还是恶意回拨,在结果揭晓之前都是无从得知的,都是投行根据申购结果进行的调整。

超额配售权

超额配售权又被投资者称为“绿鞋”,最早是应用于美国波士顿绿鞋制造公司。

它是港股新股IPO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机制,目的是为了稳定新股上市后的股价。

新股上市时,投行(承销券商)可以按照发行价格,多增发原发行量最多15%的股份,最终超额配售的结果,要根据市场情况来看,最终的发行量可能是原计划的100-115%之间。

绿鞋机制没启用,则是100%,绿鞋机制用满了,则会是115%。
绿鞋是上市公司给承销商的一项期权,承销商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不用。但是这个绿鞋期权的有效期只有30天,就是新股上市以后30天,如果绿鞋没被使用就自动作废了。

绿鞋机制的本质是在新股上市的短期内(30天),法律法规允许的,人为控制和调节新股的供需,以达到稳定新股价格的目的。
简单来讲,就是承销商会找到一群愿意先付钱后收货(30天后承销商才支付股票)的超额配售投资者。

承销商拿到这些超额配售投资者支付的价款后,会存放在专门开立的用于行使超额配售权的账户。这些钱会在新股上市的30天内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,股价的表现无非两种,上涨或破发。

如果开盘就高开很多,那这部分钱基本就用不上了,30天到期后,承销商把这笔钱交给上市公司,上市公司把对应的股票交给参与超额配售的投资者们。参与超额配售的基本都是专业的投资机构。

如果开盘股价就破发了,承销商便可利用账户里的资金买入股票,起到托底或拉升的作用。例如一家公司总股数100,准备出让20股来融资ipo,那绿鞋可以使用的资金量等于20*15%=3%,相当于公司市值的3%资金量来维稳股价,而且这笔资金还要在30天内使用完,可以预期的是要在30天内买进公司3%的股份,一般来讲对于股价以及投资者的预期,都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。

但是这个过程,却可能充满了博弈。投资者知道承销商有绿鞋,承销商知道投资者知道自己会买入,而且股票破发以后,低价买入的股票与发行价的价差,基本都是承销商的利润。
(但是也有承销商有绿鞋机制,股价破发一路下跌,它也不用的!!!)

承销商只要保证到期后足额给超额配售的投资者交付股票就行,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承销商的买入成本当然是越低越好,越低利润越多。

这也就能理解,有些新股破发后,股价一路下跌,有些投资者为什么会在评论区狂喷成承销商,大骂承销商不作为,吃人血馒头等等。

在这个综合博弈的过程中,承销商也不能只兼顾利益,他还要考虑发行人对股价的诉求,来自基石投资者的压力,以及自己作为主承销商对外的声誉和形象。

如果吃相太难看,以后可能再想接单搞ipo就不容易了。如果总是让基石投资者亏损,或者故意想低价抄底,以后自己再搞ipo可能就很难找到基石投资者了。总之,承销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行使绿鞋机制,价格仅仅只是一方面。

曾经也出现过,承销商的绿鞋买入早早介入,短时间内子弹就打光了依然没阻挡跌势,那后面就啥也干不了了,只能干瞪眼瞅着了。
如果按照超额配售的不同方式来分类的话,实际中主要有3种方式:

  • 1.第一种就是上文提到的,提前向基石投资者超发,基石投资者提前先付款,股票延期一段时间支付。
  • 2.第二种是向大股东或基石投资者借入他们的股票,在发行时将这部分借来的股票,发给投资者募集资金,约定一段时间以后再归还给大股东或基石们。
  • 3.第三种是向部分投资者们以发行价卖空相应数量的股票,约定一段时间以后平仓。

但不管是按照哪种方式来做超额配售,最终的股份发行数量还是要看新股上市后的表现,才能确定最终发行的数量是在原计划量的100-115%的哪个区间。

举个简化的例子来辅助理解:

假如王老五的公司要ipo,王老五持有60股,计划发行40股募资,募资结束后公司总股本是100.

王老五给予承销商超额配售的权利,不能超过总发行量的15%,也就是40*15%=6股,承销商超额配售的股份不能超过6股。

王老五的公司散户们认购火爆,超额认购超过了100倍,按照规则要进行回拨,发行的40的股,大户们(国际配售)和散户们(公开发售)要进行55开的平分。

回拨以后,持股结构就是王老五持有60股,大户们持有20股,散户们持有20股。

此时作为承销商的投行们,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,这个散户们拿的股份太多了啊。

王老五和大户们的股份都要锁定6个月,卖不了,不用担心,6个月以后股价啥情况跟自己也没关系了。但是如果上市后行情不好,或者因为别的乱七八糟的原因股价破发了,那对各方都不好,自己作为这件事的主办人,面子也挂不住,以后谁要是ipo还能再来找我做吗?

所以承销商们就找到了那些狗大户,说现在认购这么火爆,你们不是都想多要一些嘛。我这手里还有王老五给的超额配售权呢,还能多发6股,你们谁想要吗?

认购这么火爆的情况,估计狗大户们都求着承销商,各种公关,希望能给自己多分点!(为啥都说金融圈脏乱差呢,都是钱闹的!)
承销商告诉狗大户们,你们想多要点可以,但是你要先把钱给我,股份我30天以后再给你们。狗大户们感激涕零啊,框框又是一顿公关。

假如1股1元的话,那么此时的情况就是,承销商们收到了40+6=46元,但是承销商只把40元给了王老五,因为现在只对外发行了40股。剩下的这6元先放在承销商的账户里,看看新股上市以后是啥情况。

新股上市了,此时王老五的60股不能交易,狗大户们拿到的20股不能交易,只有散户们的20股在市场交易。

假如,上市以后股价直接窜到了2块多,远超过发行价1块钱,那承销商手里的6元就没法使用了。因为他手里拿着的这6元,是最终要给那些狗大户们6股的,现在2块多的价格根本买不到6股。没办法,只能等了。30天后,承销商把6元给王老五,王老五按照1块的价格,给了承销商6股,承销商把这6股给到狗大户们,自己还能顺便再赚一笔这6股的发行费。

大家都很开心,多方共赢了。王老五募集的资金比原来多了6块,狗大户们的持股也比之前多了,散户们也都挣钱了,承销商赚的也比原来多一些…

此时新股发行的数量是46股,是原计划发行量40股的115%,绿鞋机制用满了!

假如,上市以后股票就破发了,从发行价1块腰斩到5毛了。此时承销商就会用兜里的6元来稳住股价,发挥绿鞋机制最核心的作用。假如承销商们在均价8毛买齐了需要给大户们的6股,那此时的情况就是:王老五还是自己不能交易的60股,狗大户们手里是20+6股了(自己不能交易的20股,加上承销商因绿鞋机制买到的6股),散户们手里就剩14股了,承销商兜里还剩6-4.8=1.2元。

承销商利用大户们提前给的6元,以4.8的低价买到了6股,剩下的1.2元就是承销商额外的利润了。王老五不用再发行更多的股份,所以发行量就是原计划的100%(总股本=60+26+14=100)

第三种情况就是,股价破发了,承销商们开始买入,但是没买到6股呢价格就上去了,就再也买不到了。假如买了5股,均价9毛,花了4.5元,之后股价再没下来,剩下的那1股没买到,但是承销商需要给到大户们的股份是6股,所以到时间后承销商会找到王老五,给他1元,王老五再给承销商1股。

此时的情况就是,王老五60股,狗大户们20+6股,散户们15股,承销商兜里自己剩6-4.5-1=0.5元。实际发行的股份是41股,是原计划发行规模的102.5%。

以上这3种情况,在新股上市后的绿鞋期内都有可能发生。所以说最终会发行多少股份,跟绿鞋规定的数量有关,大部分绿鞋机制允许多增发5-15%的股份。

其次还跟新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势有关。

以上就是港股新股发行过程中,绿鞋机制的大体情况。

每家ipo的公司都不一相同,所以具体的情况还是应仔细阅读公司的招股说明书。

中签测算

对于港股打新来说,并不是稳赚不赔。由于存在破发可能,以及申购时可以使用超高倍的杠杆。

基于风险为先的角度考量,对于打新者来说,在申购新股时,需要简单估算新股的中签率,对于存在破发可能的公司,要控制整体申购量。

对于可能破发的新股,控制申购量的前提就是要预估中签率。否则中签太多的话,可能会很受伤。

新股的分配规则

上文提到了,正常情况下国配比是9:1,如果触发回拨机制,分配的比例要重新分配。

对于大部分投资者参与的都是公开发售,个别满足要求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参与承销商的国际配售,需要满足专业投资者的要求,富途对专业投资者的要求是投资资产800万港币以上。成为专业投资者以后,有机会参与富途承销的新股的国际配售。

此处主要讨论面向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公开发售:

规则主要有2点:甲乙组独立分配中签,中签率递减原则。

  • 1.在一般情况下,甲组和乙组会各分配一半公开发售部分的股份。甲组和乙组独立计算中签率,甲乙组的分界线是申购金额500万。如果乙组整体认购的金额比较多,可以预期乙组的中签率会低于甲组,反之亦然。
    • 但这些都是一般情况下,最终的分配还是发行人和承销商来决定,有时分配会更偏向甲组,有时偏向乙组。
  • 2.中签率递减原则,也叫雨露均沾原则。中签率是指1手中签率,中签率更偏向小资金的个人投资者,而不是根据打新金额来分配。
    • 例如打1手的中签率是10%,那打10手岂不是中签率就是100%了?那打10手就能稳重1手?
    • 情况不是这样的!
    • 如果打1手的中签率是10%,那打2手的合计中签率可能就是17%,多打的第二手的中签率只有7%。打3手的合计中签率可能就是21%,第三手的中签率就降至21%-10%-7%=4%了。
    • 这就是中签率递减原则!需要注意的是,要区别1手中签率和合计中签率的区别。

总体来说,打的手数越多,合计中签率肯定是越高的,中签的数量也是越多的!(需要注意的是中签率和中签数量不是一回事)

越是火爆的项目(超额认购超过500倍),新股上市后的收益越高。那对于火爆项目,加杠杆申购,可能是最优解。

如何预估中签率?

对于港股上市的新股来说,如果发行价又便宜,公司基本面又好的。我觉得那没啥好说的,应该用杠杆方式去申购,既能提高整体中签率又能获配更多的股份。

但是这种既好又好的公司毕竟是少数,其他公司要不然是价格不够好,要不然就是基本面不够好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参与新股打新的话,就需要预估一下中签率了。

如果中签股数太多,又出现破发,那真是谁难受谁知道了!例如新股云工厂(02512),甲头申购1手的中签率是100%,甲尾申购1000手的中签率是0.65%,即6手(1手1000股)。云工厂4.6元的发行价,上市首日即破发,跌幅达到17%,由于甲组整体中的股数都不多,受伤还不严重。但是乙组的乙头就惨了,申购1200手中签390手(乙头仅比甲尾多申购了200手,但是中签多了384手,这就是甲乙组独立分配。),如果乙头的中签新股,开盘当日不卖,当日的亏损将是390*1000*4.6*17%=30万港币

乙头一天都能亏损30万港币,那乙尾(也叫顶头槌)呢?亏损将是1805*1000*4.6*17%=141万港币

新股的的分配如果完全按照申购资金来分配的话,那预估中签率是比较简单的。知道超额认购的倍数就行,假如超额认购就是100倍,此时需要回拨到5:5,那中签率就是1×5÷100=5%.

但是上文也提到了,新股的分配是甲乙组独立分配,以及中签率递减,所以实际的中签率,要远比简单的按照资金分配要复杂。

中签率主要受到认购倍数、回拨机制、申购人数、甲乙组分配偏好影响。

认购倍数会影响新股的回拨机制,每家新股的回拨机制可能不一样,要以招股说明书为准。

申购人数越多,中签率越低,反之亦然。

每家承销商在新股的甲乙组分配上并不一定遵循甲乙组55分,有时偏甲组,有时偏乙组,并没具体的规律。

所以如果严格来说的话,想要比较精准的预测新股的中签率,基本是不可能的,影响中签率的因素过多,且都没具体的规则。

如果仍然尝试去做预估的话,就需要引入一些经验因素作为参考,最终得出的中签结果也仅能供参考。

目前看到测算港股中签率的方法有2种,复杂法和简易法。

但不管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,有时测算出来的偏差仍然比较大。

复杂法:

复杂法是根据超额认购的倍数和历史经验,先推测乙组的中签率,因为乙组的认购起始点高,超额倍数会超过甲组,然后再推测甲组的中签率。

步骤如下:

  • 1.根据券商软件更新的融资情况来推测认购倍数,券商软件上的融资申购倍数会经常更新,推荐使用富途的,主要是用富途的人数最多,最终结果比较准确,平均的认购倍数是最后一天融资申购倍数的1.4倍。
  • 2.由于乙组是500万金额以上的,所以理论上乙组的认购倍数会更高。具体高多少跟新股的热度有关,越热越高。
    • 如果超购500x以上,乙组平均比整体高50%。
    • 如果超购100-500x,乙组平均比整体高30%。
    • 如果超购50-100x,乙组平均比整体高10%。
    • 超购50x以下的,乙组平均就和整体差不多了,甚至会低于平均。
  • 3.计算乙组的平均中签率,乙组平均中签率=回拨倍数/乙组超购倍数。例如超购100x,乙组预估的超购倍数是130x。由于超购100x,回拨至5:5,则乙组的平均中签率就是5/130=3.85%
    • 甲组中签会照顾甲头,乙组同理,照顾乙头。具体情况要看承销商,平均来看的话,乙头中签是乙组平均的1.4倍,即3.85*1.4=5.39%
  • 4.计算甲组的中签率。首先预估甲组的认购倍数,甲组的认购倍数=整体预估的认购倍数2-乙组的认购倍数。例如上文的案例,预估超购倍数是100x,乙组认购倍数是130x,那甲组的超购倍数就是1002-130=70x
    • 然后去找对标,在已经上市的新股中,找几个甲组认购倍数也同样超不多的标的来对标,要注意的是,在回拨规则,上市融资规模,认购人数,以及甲乙组分配均衡等方面,不要差距太大。
    • 然后以这些标的的甲组中签率作为参考。

简易法:

中签率=总手数*回拨比例÷2÷总申购人数÷2

总手数=发行股数÷每手股数(每家公司1手对应的股数都可能不一样)

回拨比例:预计认购倍数所对应的回报比例(以招股书明书中的为准)

第一个÷2,意思是对应甲组分配到的手数。(一般情况下甲乙组55平分,但有的承销商会有倾向性)

最后那个÷2,纯粹是根据过去统计数据加上来的,最后除2以后,计算出来的中签率比较接近实际的中签率。

虽然不论是复杂的计算方法,还是简易的计算方法,都无法得出比较精确的中签率,但通过计算,至少不会让自己错的离谱。


总结

港股的新股打新是把双刃剑,有的新股可以实现一天百万的收益,但有的新股同样会带来一天百万级别的亏损。

所以在参与港股打新之前,至少应该搞清楚港股打新的规则及基本概念。

例如:发行价格、申购数量、回拨机制、绿鞋机制、杠杆申购的方式,甲组乙组概念、甲头甲尾乙头乙尾这些的区别,等等相关的一些基础概念。

搞清楚这些,知道相关风险点,之后就是对具体标的的筛选以及选择合适的申购方式。

我个人认为,对于公司基本面优秀,同时发行价格具有较强的安全边界(例如最近的毛戈平),应该预留资金,使用杠杆,争取在乙尾申购,争做顶头槌。毕竟乙尾的整体中签率是最高的,同时中签获配的股份也是最多的。

如果公司的基本面优秀,但是价格不太美丽,没有较强安全边界,那此时需要控制风险,顶头槌就有些激进,乙头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
如果公司基本面一般,但是价格便宜,安全边际充足。在我个人看来,公司的基本面是要优于价格因素考虑的,对于基本面一般的还选择在乙组申购就不合适了。此时降为甲组,考虑甲尾申购可能更好一些。

如果公司基本面一般,价格还不便宜,应该直接放弃这类新股的申购。

毕竟,如果一年内能参与几个便宜价格的优秀公司的ipo,也能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收益了。

版权说明:本篇内容转自公众号: 大道甚夷勿好小径,需要删除请联系老范删除。

评论

发表回复